穿上战术背心,几十斤的“长枪短炮”随手背起。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后,他化身为突击战士,快速寻找高地,抢占最佳视角,拍摄作战。闲暇时间,基本巡逻在大街小巷,像个侦察兵,不停探索东莞这座城市的冷暖……这就是“小鲁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得者、东莞日报摄影记者郑琳东来莞15年的日常。
其实,在15年职业生涯中,郑琳东获奖无数,但身边的同事也鲜有人知。他对新闻和摄影的热忱永远“在路上”,永远秉持“一图胜千言,需要一生来修炼”的创作理念,最好的作品将是在下一次快门按下时。
回顾郑琳东的艺术理念和成就,这位信仰“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一路走来相对顺当的原因,除了东莞日报给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外,更多的是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爱拼才会赢,坚守新闻第一现场
郑琳东15年来所获荣誉,记者还是在他前年职称申报的技术报告中获悉的: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一、二等奖各1次,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3次,东莞新闻奖一等奖15次,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7次,以及获评中国地市报十杰摄影记者、广东省十大青年摄影家、广东省年度最佳摄影记者等荣誉称号。
“我挺幸运的,毕业后应聘到报社,专业也非常对口,让我早早树立了新闻理想,建立了职业规划,专心致志于新闻摄影,少了太多迷惘和兜兜转转。”谈起来莞15年,郑琳东满是感慨:东莞日报社是个很好的平台,新闻更是锻炼人的事业,“这里有家的温暖,也有军队的纪律。15年来,不仅提升了我的业务素养,强化了我的责任担当,更给了我悲悯的情怀、巨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作为福建人,郑琳东向来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刚入职时,他主要负责社会民生的采访报道,秉持“离现场再近些,报道才会更精彩”的理念,总是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郑琳东说,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很早就是他的座右铭,入职以来始终激励着他奋战在一线,感受人间冷暖、社会百态。“这是一种难以忘怀的阅历和锻炼,让我深刻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重特大新闻事件,郑琳东更是密切关注、全程不缺席。比如2010年玉树大地震,他第一时间赶往灾区,顶着恶劣的条件、巨大的危险和身体不适,在海拔4000米高原上,背着三十来斤的行装,穿梭于断壁残垣之间,在救援第一现场捕捉感动瞬间。
再如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也成为一名“逆行者”。“正月初六后的那段时间,我多次进入隔离病区,使用相机、无人机多角度拍摄记录。为收集更多的素材,我一边拍照一边用手机录视频,希望用更多的画面展现医护人员的不易与坚守,见证他们的无私与奉献。”郑琳东说。正因为这种闻令即动、敢于“逆行”的精神,让他总能获得大量的一手素材,做出好新闻。
其间,他的《24小时直击东莞隔离病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甚至被译成英文版向海外传播。《抗疫“亲”搭档》《夜幕下的坚守》《终于相见,却只能隔空拥抱》《暴雨倾城,抗疫守护者不退!你们就是雨中彩虹!》等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转载。作品《战疫英雄 欢迎回家》获8500万+阅读,130万+点赞。同年8月,郑琳东获评东莞市战“疫”优秀新闻工作者。
一图胜千言,为人民和时代留影
郑琳东获“小鲁奖”的《扶贫搬迁住新家》,是一组记录东莞精准扶贫成效的作品。为完成这组拍摄,他5年间4次到鲁甸卯家湾采访拍摄,记录贫困户们从大山搬进小洋房过上美好新生活的全过程,以小角度切入,用最真实、最直观的瞬间剪影,展现出了东莞帮扶给昭通带来的巨变。
翻阅郑琳东的众多摄影作品,发现他的作品基本对准两个视角:人民和时代,并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系统性创作。“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我将镜头对准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借助东莞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工作关系,深入新疆、云南脱贫攻坚一线,拍下大量作品,展示脱贫攻坚战果。”郑琳东说,《扶贫搬迁住新家》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已获过“北滘杯”广东省第28届摄影大赛金奖。
其实,从入职东莞日报次年起,郑琳东每年都会制作拍摄规划,将镜头瞄准基层和群众,积极挑选反映时代变迁的题材,进行专题创作,对某一个群体、事件和话题进行长期追踪。这其中既有汶川地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样的宏大主题,也有春运、城市劳动者、重大项目这样的民生主题。
春运就是其镜头下历久弥新的素材,每年都会主动参加采访。2010年腊月,他跟随着新莞人陈邦武一家的脚步,从东莞千里跋涉到湖北赤壁官塘驿镇大贵村。时值深夜,大雪纷飞。叩门而入,陈母喜出望外,起身张罗了一桌热腾腾的团圆饭。郑琳东用镜头定格下一张张团圆的画面。随后他的《“东莞日报号”新莞人返乡专列》,获得央视“《幸福瞬间》摄影比赛”金奖,登上春晚舞台。
此外,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建设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也都是郑琳东长期关注的题材,他总能以小见大,向读者讲述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故事。2018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评选年度图片大奖的《东方之珠,迈入高铁新时代》,就是他横跨数年拍摄的摄影专题。
15年来,郑琳东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和一线,从人民的视角展示时代内涵。“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都义无反顾深入采访第一线,争取在第一时间将精彩的新闻图片传达给千家万户。”郑琳东说,至今他拍摄了50多组图片故事,包括《海上环卫工》《震后的家庭影像》《点赞跨越五千公里的莞疆情》《最后的自梳女》《共享新时代》等,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新闻和摄影在我这里是融合共通的,要见人见事见情怀,要反映时代、饱含悲悯。”郑琳东说,“一图胜千言,需要一生来修炼”,为人民留影,为时代写真,为历史存档案,是他的终极理想。“报社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让我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树立‘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的正确新闻观和职业操守,让我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在新时代道路上,如果能有一丝光、一点力、一分热是我发出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安慰,也是我一生的追求。”